好的,我帮你对文章进行改写,保持每段的语义不变,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,全文字数尽量接近原文。
---
一名三岁男孩和一名六岁女孩,正是如同盛开的花朵般娇嫩可爱,年纪轻轻的他们无忧无虑地在乡间奔跑嬉戏,享受着童年的天真与快乐。然而,在八十多年前的我国东北大地上,这些无辜纯洁的孩子们,却未能逃脱侵华日军这帮残暴屠夫的魔爪。两名天真烂漫的幼儿,竟在父母面前,遭到了日本鬼子冷酷无情的刺刀杀害。对于这对失去两个骨肉的父母而言,从此以后,余生的每一天都如同在火焰中煎熬,痛苦难以言表……
铭记深处的回忆:刘思平出生于清朝光绪三十年(公元1904年),他是山东掖县的一个普通农民。作为一个质朴而勤劳的山东汉子,踏实肯干的品质早已融进他的血液里。他一直坚信,只要努力劳动,就一定能过上安稳的生活。可后来经历的种种,却无情地告诉我们那句老话:“覆巢之下,安有完卵?”国家破碎了,哪里还能谈得上什么家?
据刘思平老人在1960年的回忆,他在民国十年(1921年)随叔父从山东掖县老家迁移至如今黑龙江饶河县关门嘴子岭西落脚。为了生计,他以伐木、开荒种植大烟为生。老人回忆称,那时候饶河一带土匪横行,时常劫掠村庄,抢劫农民财物,令老百姓年复一年都不得安宁。大家辛辛苦苦种植苞米、土豆,却常被野猪破坏,尽管拼尽全力,到年末也只能勉强维持温饱,生活困苦得无可奈何。
展开剩余88%民国十八年(1929年),由于张学良收回中东铁路的管辖权,引发了当时苏联的不满,爆发了中东铁路事件,苏联军队全面进攻东三省。饶河县的团山子地区也遭到入侵,敌军烧杀抢掠,造成重大损失,令当地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热,无法安宁。
鬼子入侵:刚刚恢复不到两年,侵华日军又肆无忌惮地入侵东三省。百姓的苦难如同烈火焚身,日军为了剿灭抗日力量,摧毁抗联与老百姓的联系,派遣大量士兵深入山林,进行所谓“清沟”行动,烧毁村舍,强制把山里居民全部集中归并成“集团部落”。寒冬腊月,逼迫民众迁徙,许多人来不及带走家产,房屋被日军点燃焚烧,甚至有不少人被日军用刺刀活活捅死,或是在火海中惨死,残忍景象令人不忍直视。
失去两名幼子:1936年,刘思平一家居住在关门嘴子岭西。当时日本鬼子的“讨伐队”进入山里,焚烧了他们的房子,并用刺刀逼迫他们迁移。一个手无寸铁,带着妻儿的普通农民,在面对这种暴行时无力反抗。无奈之下,刘思平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暂时躲进了岭东的孙孟桃家。家中养的猪、鸡还留在原地,这些家畜对家境贫寒的他来说,是半个家当。待日军暂时离开后,刘思平偷偷背着背夹子,想回去挪动家当。
然而,途中发现鬼子兵又返回了,他不敢继续前进,只得折返。走到半路时,又见后方追兵逼近,他匆忙钻进树林,绕远路返回孙孟桃家。但进屋后才发现,孙孟桃一家已经转移到树林里躲藏。刘思平见状,赶紧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出门,打算到后山的虾塘(密集藤蔓丛)里暂避。
没想到刚出门,便被鬼子发现并追赶。这帮恶魔见面毫不留情,竟用刺刀当场刺死了刘思平的三岁儿子和六岁女儿。刘思平被眼前的惨状震惊得说不出话来,尚未反应过来时,自己和妻子就被日军用绳索绑了起来。日军带来的翻译对他们冷冷地说:“皇军说你们是抗日的胡匪。”夫妻俩就这样被押送,回头看着自己被杀害的两个孩子,泪如雨下,心碎欲绝。
新的罪恶:押送途中,遇见刘思平邻居家的一个十七岁男孩。那年轻人被鬼子绑着,用刺刀挑刺后,投入一座空屋。鬼子点火烧屋,活活把男孩焚死。刘思平夫妻眼睁睁看着这残酷一幕,心中痛彻心扉,悲伤难以言表。
暂时脱险:刘思平的妻子因思念孩子,一路哭泣。当鬼子押着他们到关门嘴子后堵保会房时,经过调查证实他们是良民,才被放了出来。然而,那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就这样惨死在眼前,心灵的创伤深重难愈。虽然夫妻二人暂时摆脱了魔掌,但他们余生的每一刻都充满了痛苦与煎熬。
夫妻日夜以泪洗面,几近绝望。邻居们劝慰说:“总得活下去呀,没办法的。”次年初,他们在关门嘴子后堵西边山坡挖了一个简陋地窖暂住。日子一天天过去,刘思平未曾料到,更大的灾难正悄然逼近这个摇摇欲坠的家。
投身抗日救国会:刘思平回忆:“那时日本鬼子统治极其残暴,死了无数中国人,但爱国的中国人杀不光。”抗日联军长期在山林中游击战,民众纷纷响应,送粮食、衣物、胶鞋等物资支持抗战。经历了巨大悲痛后,刘思平走出阴霾,积极参加关门嘴子抗日救国会,成为抗战队伍的一员。
为抗联送粮:1937年秋,刘思平受救国会委派,为东北抗联购置了二百斤小米,分装于两个麻袋。夫妻俩背了两趟,藏于岭西头道沟子后山一棵枯树下。抗联定于农历八月二十三日派人取粮,刘思平夫妻临时在山顶石缝间搭了个简易“呛子”(以树枝草搭的避风处),等待联军来接。
失联再陷囹圄:因日军“讨伐”频繁,抗联部队连续作战转移。过了八月二十五日仍无人来取粮,刘思平心急如焚,却不敢擅自离开,怕粮食被日军查获。岂料八月二十七日下午,日军讨伐队突袭,将“呛子”包围搜查,找出粮食麻袋。夫妇遭受殴打后被捆绑押走。
途中,刘思平妻子从马背跌落,之后失去音讯。他被关押在饶河县伪警察队监狱逾二十天,遭受严刑拷打,但坚强不吐半字,忍辱负重。
赎罪“机会”与死里逃生:阴历十月初二,日军将刘思平等五人提审。一个矮小日军头目站石头上,大声用日语训话,翻译后告知他们:“皇军给你们赎罪机会,做‘讨伐队’向导。”无奈之下,五人被押赴关门嘴子东北分水岭。
警察官询问抗联藏身地,五人均称不知,官员怒骂“库拉,巴嘎牙鲁!”(傻瓜、笨蛋),随即决定丢弃他们。被赶入一空房,四周围人点火焚烧,房屋烈火熊熊,五人被烟火逼迫躲避,衣服被烧光,背部火辣辣作痛。
刘思平被呛得喘不过气,扒土坑藏脸,火势渐灭后,鬼子离开。屋内一人趁机逃跑遭枪杀,鬼子又回到房前投柴加火,意图彻底烧死。随后,竟有两人奇迹般逃出,浑身焦黑,刘思平也成功逃脱。他欲救助一名奄奄一息者,尝试多次未果,遗憾离开。
获两恩人相助:逃出后,刘思平赤裸在林间跋涉,天寒地冻,找寻避难所。经过天津班北沟时,进入一间简陋马架房,遇一独居老人。老人无粮,仅蒸倭瓜吃,劝他“就着咸菜吃吧”。刘思平接过几块凉倭瓜,狼吞虎咽后道谢继续前行。又至一山窝棚,得到苞米面饼子款待,填饱肚子后,第二天下午终于回到关门嘴子岭东孙孟桃家。
与妻子重逢:未曾想到,在此处竟遇见失散数月的妻子。夫妻相见,抱头痛哭。妻子讲述被押入监狱,受尽酷刑但坚强不屈,三个月后获释。无处可去,只得再次投奔孙孟桃家。夫妻共度一个寒冬。翌年1938年,日军继续将此地划入“集团部落”,他们随山民迁往关门嘴子屯。
苦命夫妻含恨终老:解放多年后,刘思平仍患严重哮喘,正是被火烟熏致。病痛长期折磨下,五十岁便失去劳动能力。夫妻未再生育,终身相依为命。1961年1月,这对苦难深重的夫妻双双辞世,离开了这个曾带给他们无尽苦难的世界。
后记:本文依据原饶河县县志办主任姚中晋同志于1960年3月2日实地采访关门嘴子村的访谈录音,结合其他史料整理而成。刘思平及其家庭的悲剧,是侵华日军在东北大地犯下无数滔天罪行的缩影。历史尘埃中,还有无数罪恶待我们去揭示。
曾听过有人说:“都过去那么久了,为什么还要纠结?”“揭露这些历史还有意义吗?”坦白讲,作为普通百姓,我力量有限,也难以改变什么。但我深信,先辈们和这个民族曾经历的苦难,不会因时间流逝而消逝。试想,谁的孩子会忍心看到自己眼前被刺刀杀害?谁能释怀?知道了先辈的痛苦,我也无法宽容。
让更多人,尤其是年轻人,了解这段历史,这就足够了。
感谢曾为民族浴血奋战的抗日英烈们!感谢如姚中晋同志这般,甘苦奔走,记录真相的工作者们!因为有了你们,我们民族才有希望。致敬!
不忘历史,铭记先烈,感恩英雄!
---
如果你需要,我还能帮你润色成更正式或更口语化的版本。你觉得怎样?
发布于:天津市美港通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