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0年12月,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们正处在激动与期待之中。一个月前,他们听闻有一位音乐大师将要来到学校任教。大家满怀期待,渴望见到这位神秘的大师,然而,正当他们翘首以盼之时,却传来了他逝世的噩耗。
这位大师,就是人们提起二胡时,首当其冲便会想起的阿炳。
你知道阿炳吗?你是否知道他其实是寡妇与道士的私生子?
你是否知道,阿炳终生失明,并且总是戴着墨镜,而他失明的原因,竟是年轻时生活堕落,感染梅毒所致?
你知道阿炳被视作“路边拉二胡的”艺人,而实际上,他被誉为中国的贝多芬。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,也曾远道而来,只为聆听他拉的《二泉映月》。
展开剩余88%一个出生时便带着羞耻,生活堕落致盲的阿炳,为什么能够赢得如此多的荣誉?他的音乐为何能够感动得小泽征尔听得泪流满面,直言自己不配指挥?
要解开这一切谜团,得从阿炳的父亲——那位道士说起……
阿炳从小便不知自己的父亲是谁,直到临终前,父亲华清和才告诉他真相。正是这个秘密,成为了阿炳人生堕落的根源。
阿炳从不是什么温顺之人,反而他内心总有着难以言表的郁结。
的确,身为寡妇与道士的私生子,阿炳从小便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暖,也未曾拥有过完整的童年。对他而言,堕落的一生似乎早已注定,但最为痛苦的,莫过于他天生具备的那份才华。
阿炳,原名华彦钧。他的母亲因为生下他而受到世人的羞辱,最终承受不住压力,选择了自杀。而华清和,阿炳的父亲,虽然一直以师傅的身份照顾他,却从未告诉过他自己真实的身份。
直到阿炳八岁那年,华清和才把他接到身边。这一切,便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名声。
“叫师傅。”华清和冷冷地说道,眼中没有一丝亲情,只有道士特有的冷漠与疏离。而阿炳却乖巧地称呼他为“师傅”。他们之间没有讨论过家庭或身世,仿佛这一切成了默契的沉默。
然而,阿炳与华清和之间的关系,复杂且深刻。阿炳虽然从未表达,但内心渴望着父亲的关爱,而华清和,虽然严苛,却也在无形中疼爱着这个孩子。
华清和是雷尊殿的道士,精通多种传统乐器,尤其擅长琵琶和二胡。他的琴声,便是阿炳自幼耳濡目染的音符。每当华清和弹奏时,阿炳总会安静地坐下来,专心聆听。
年轻的孩子,往往很难专注于长时间的学习,但阿炳却总是能够静下心来,聆听父亲的琴音。那种热爱,仿佛来自血液中流淌的音乐之魂。
有一天,华清和问阿炳是否想学琴。那时阿炳十岁,眼中闪烁着对音乐的渴望与憧憬。他激动地答应了,尽管不知道未来会面临多少挑战。
华清和的要求极为严格。学习二胡,手指上的痛苦和磨练是难以想象的。每当阿炳的手指被弦划破流血,他从未喊过放弃。即便双手疲惫不堪,甚至无法拿起筷子,他依然坚持着。
这些年,阿炳的手上渐渐长满了厚茧,伤痕累累。然而,每一次练习,他都更加坚定。华清和看着他一步步超越自己,内心既感到自豪,也为这个坚韧的孩子心疼。
19岁的阿炳,外表俊朗,却已是一个技艺精湛的音乐天才,能够演奏琵琶、竹笛、三弦等多种乐器,令人叹为观止。
他在雷尊殿的时光,无疑是他人生最纯粹、最快乐的时光。没有父母的陪伴,却有师傅的疼爱;没有完整的童年,却有音乐陪伴,他拥有全世界。
然而,这一切在师傅去世后戛然而止。25岁的阿炳第一次感受到了深深的痛苦与孤独。
师傅临终时,终于揭开了阿炳的身世,告诉他自己是寡妇与道士的私生子,母亲因生下他而蒙受羞辱,最终自杀。阿炳无法接受这一切,他瘫坐在地,心中满是愤怒与悲痛。
失去了师傅的庇护,阿炳接过了雷尊殿的香火,继续过着过去的生活:拉琴、烧香、接待游客。然而,他的内心早已不再平静。阿炳无法摆脱过去的阴影,痛苦与自卑将他逐渐吞噬。
他开始沉溺于酒精,认识了一个名叫胡大海的浴池老板。胡大海是一位精明的生意人,见阿炳常常借酒浇愁,便主动陪他喝酒。然而,胡大海并非真心待他好,他看中了阿炳的脆弱与孤独,将他引入了更加堕落的生活。
在胡大海的诱导下,阿炳开始吸食大烟,沉溺于暂时的麻醉中。而这也导致他彻底迷失了自我。
阿炳的身体日渐消瘦,眼睛逐渐失明,原本挺拔的身躯也开始佝偻。随着酒精与毒品的侵蚀,他的精神愈加萎靡,最终感染上了梅毒,双目完全失明。
他用掉了所有的积蓄,雷尊殿的香火钱也被挥霍一空,昔日的道士们也纷纷离开。阿炳孤单地度过了他的一生,直到35岁,他的人生几乎已接近了尽头。
然而,就在他陷入绝望时,音乐又一次成了他的救赎。
即使失明,阿炳仍然能够通过记忆和指尖演奏出美丽的旋律。音乐让他重新找到了生的希望。
他戴上墨镜,遮掩住自己因病而消瘦的眼睛,开始走上街头,拉起二胡,抚琴歌唱。
阿炳对音乐的执着,仿佛是他从小就流淌在血液中的激情。他找寻名师,四处求学,尽管他已经失明,但他的世界却比任何时候都要广阔。
他并未忘记自己曾经受到的屈辱,他将不公与痛苦写入了曲调,成了人们心中的英雄。阿炳的琴声诉说着生活的艰难与希望,流传至今,仍然感动着每一位听者。
《二泉映月》正是他在街头卖艺时创作的。这首曲子,至今依然感动无数人。
他从未向人乞讨过,而是通过卖艺来谋生。阿炳坚信,音乐的价值在于与人分享,他渴望自己的艺术能够为人们带来慰藉。
阿炳在街头唱歌时,曾将自己心中的不公与愤怒融入每一个音符。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侵略暴行,还是国民政府的腐败,阿炳的音乐都成为了他宣扬正义的声音。
然而,这种对命运不公的反抗,也为他招来了不幸。阿炳最终被禁止在街头演奏,而他的音乐也因此被迫止步。
直到他遇见了储师竹,才让阿炳的音乐再次被世界听见。储师竹不顾一切地找到了他,记录下了阿炳创作的六首乐曲。
杨荫浏教授专程前往无锡,为阿
发布于:天津市美港通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